在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洛阳共赢优配,洛阳国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晟集团”)作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资本运营的核心力量,凭借政府的强力支持和多元化业务布局,持续巩固其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然而,在亮眼的财务数据和AAA信用评级背后,这家企业正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包括债务规模扩张、资产流动性压力、盈利模式依赖政府补助等问题,这些因素可能对其长期稳健发展构成挑战。
国晟集团的盈利能力与政府补助深度绑定。2023年,公司净利润为6.17亿元,但经营性业务利润仅3.78亿元,政府补助对净利润的贡献率超过40%。这种依赖性在保障房建设、城市供暖等民生类项目中尤为突出。尽管政府支持是区域平台企业的天然优势,但过度依赖财政输血可能削弱企业的市场化竞争力,并在区域财政承压时引发盈利波动。例如,2024年公司因出让洛阳公交集团股权获得27.85亿元转让收入,这一非经常性损益对当期盈利的提振作用显而易见,但也反映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局限性。若未来政府补贴力度减弱或政策调整,公司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将面临严峻考验。
国晟集团的资产规模在2024年末达到2191.76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19.3%。然而,其总负债也同步攀升至1372.1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2.60%,且短期债务占比常年维持在40%以上。尽管公司拥有1340.73亿元的银行授信额度,未使用部分达653.93亿元,但短期偿债压力依然不容忽视。2023年,公司EBITDA为40.46亿元,利息保障倍数仅为0.87倍,远低于行业安全阈值。这意味着,若未来融资环境收紧或经营现金流波动,公司可能面临短期偿债能力恶化的风险。此外,公司对外担保余额达200.68亿元,占经调整所有者权益的25.48%。其中,对地方国企的担保占比92.56%,涉及洛阳古都丽景控股、港乾置业等企业,这些被担保方近年频现债务逾期和被执行记录,潜在代偿风险需高度警惕。
展开剩余58%2023年,国晟集团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92.50亿元,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和补充运营资金。尽管公司拥有充足的授信额度,但高杠杆经营策略可能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遭遇挑战。例如共赢优配,2023年公司短期债务占比仍高达41.85%,若未来融资成本上升或市场流动性收缩,公司可能被迫依赖高成本融资工具,进而侵蚀盈利能力。此外,公司存货高企亦加剧了外部融资需求。截至2023年末,存货账面价值达502.20亿元,占总资产比重约24.1%。其中,土地使用权和保障房开发成本合计占比超70%,且土地资产多分布在洛阳市伊滨区、洛龙区等区域,总面积超13000亩,划拨地占比85%。这类资产变现能力较弱,且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波动影响较大,进一步推高了外部融资依赖度。
国晟集团的复杂治理结构和子公司管控薄弱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公司通过洛阳盛世城投、伊川财源等子公司深度参与孟津区、伊川县等区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些子公司的经营管理受区县政府影响较大。2024年,伊川财源因债务负面舆情和监管警示函事件引发市场关注,暴露出公司在区县子公司管控方面的薄弱环节。此外,公司对洛阳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洛阳国宏投资控股等地方国企的担保余额合计超185亿元,这类关联交易虽能巩固政企关系,但也可能掩盖潜在的信用风险,形成利益输送或风险集中。管理层若无法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子公司治理效率,隐性风险可能逐步显性化。
面对上述多重风险,国晟集团管理层能否实现从“政府依赖型”向“市场化运营型”的转型,成为决定公司未来的关键。一方面,公司需优化债务结构,通过长期融资工具降低短期偿债压力,并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减少对政府补助的依赖;另一方面,需强化子公司管控,提升资产流动性,尤其是加快存货去化速度,同时加强对外担保的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控。此外,管理层还需在ESG表现上进一步发力,尽管公司在环境和社会维度表现稳健,但治理层面的短板(如管理链条过长、子公司管控不足)可能制约其长期竞争力。
洛阳国晟集团作为区域龙头企业,凭借政府支持和多元化布局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高负债、盈利依赖政府补助、外部融资需求激增等问题,可能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公司亟需优化债务结构、提升资产流动性、强化子公司管控,并探索市场化盈利模式,以实现从“政府依赖型”向“市场化运营型”的转型。
国晟集团的高信用评级固然提供了一定的安全边际,但其潜在风险仍需持续跟踪和审慎评估。管理层能否在复杂挑战中破局,将直接决定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数据来源:《洛阳国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度主体跟踪评级报告》、《洛阳国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共赢优配
发布于:北京市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