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是指利用计算机算法和数学模型来分析和执行交易决策。量化交易的核心在于使用计算机算法程序来分析各类数据并制定交易策略点点赢,从而自动执行交易、买卖资产。这种交易模式相比于传统人工交易更为高效,且不受人为情绪干扰,能够快速抓住市场机会并执行交易。
量化交易的利与弊
利:高度自动化和严格的纪律性,避免人为操作错误;速度快、准确性高,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内做出反应;回测能力强,通过历史数据测试策略;风险管理能力强,通过设置止损等参数有效管理风险;适应性强,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弊:对市场的影响难以预测,可能引发市场波动;技术门槛较高,需要专业的金融和编程知识;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依赖性强,存在技术风险。
近年来,广大投资者要求取消量化交易的呼声很高,但A股市场始终未能取消量化交易。
证监会不愿暂停股市量化交易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提升市场流动性
量化交易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应用,通过算法实现高频、精准的资本运作,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优化了价格发现机制。尽管存在市场操纵的嫌疑,但其对流动性提升和价格发现机制的优化作用不容忽视。
2、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显著
2025年前5个月证券印花税收入668亿元,同比增52.4%,量化交易的高换手率为核心驱动因素。
3、机构持仓占比高达58%
其策略与衍生品市场深度联动。突然叫停或引发系统性风险,如2022年量化对冲曾降低市场异常波动47%。
4、风险防控的动态博弈
监管机构通过监管科技的应用,如“算法交易监测系统”,成功拦截了多起潜在市场操纵案件。此外,国际监管经验也表明,完全禁止量化交易可能会导致市场操纵案件减少,但交易量也会同步下降,这种两难选择使得监管留有余地。
5、价格发现功能
量化算法通过高速处理信息,使资产价格更快反映真实价值,减少定价偏差。例如在2023年债市危机中,程序化交易曾平抑超2000亿元流动性冲击。
6、技术迭代产生的速度竞赛
量化交易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顶级量化团队的单日算力消耗相当于2000台高性能服务器。如果全面禁止量化交易,将导致我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损失巨大。
7、市场结构的适应性需求
量化交易机构贡献了沪市日均交易量的63%,其算法提供的流动性是人工交易者的2.8倍。全面禁止将导致市场深度下降40%以上,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8、国际监管的镜鉴与超越
国际上,如美国SEC的“算法交易指引”实施后,市场操纵案件减少,但交易量也同步减少。中国通过“双录”制度等创新监管方式,有效监控量化交易,避免了全面禁止带来的负面影响。
点点赢
以上只是理论上可以成立的说法,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毕竟资本市场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没人愿意赔钱,大家都希望成为多方博弈中的赢家。
众所周知,股市并非零和博弈,有获利的一方,必定会有亏损的一方。那么,我们来看看,谁才是中国股市中量化交易的受益者和牺牲品。
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量化私募基金)已成为中国股市量化交易的主导力量与最大获利者,而作为对手盘的更多中小投资者,则沦为高科技交易手段下被收割的韭菜。
一、市场规模与机构主导性
1、交易规模优势
截至2025年,A股量化交易规模已突破2.5万亿元,占市场总成交额的20%-25%,其中私募量化基金贡献了65%-70%的交易量,头部机构(如幻方、九坤)管理规模均超千亿。
2、机构垄断格局
2024年私募基金收益前十名中,除1家主观策略基金外,其余均为量化基金;百亿级量化基金平均年化收益达27.6%,是主观交易基金的3倍。
二、技术碾压与盈利效率
1、策略迭代速度
第三代量化模型通过AI实时生成策略,每日可迭代72次,比对手快一次即可多赚2%。量化交易通过高频交易和精准算法,能够在市场中快速捕捉机会,获取超额收益。机构通常拥有更强的技术背景和资金实力,能够开发和应用复杂的量化模型,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优势。
2、技术壁垒
速度优势:高频交易速度达 0.0003秒(人工下单需0.5秒),实现“抢单+反向做空”的套利操作;人工下单需0.5秒,导致散户挂单前已被算法抢先操作。
信息维度差异:机构使用卫星监测、自然语言分析(如股吧评论)等数据源,远超散户依赖的K线技术指标。部分机构租用卫星监测工地开工率,或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分析股吧情绪反向砸盘。
三、对散户形成“降维打击”
1、交易行为压制
量化程序通过捕捉散户止损单、情绪波动(如股吧“加仓”关键词暴增时反向操作)获利,散户成为算法的“数据饲料”。
2、收割非理性交易与错误定价
A股散户占比超99.78%,非理性交易频发形成错误定价,量化模型可精准捕捉此类机会。例如高频策略通过算法对敲制造分钟级暴涨暴跌(20%波动),或猎取止损单。
3、挤压传统投资模式生存空间
主观基金经理转型量化后收益显著提升(案例:某基金收益从-12%飙升至+19%)。
注册制改革加速“去散户化”,量化成为淘汰散户的“加速器”。
4、散户面临生存困境
散户日均交易额占比从2020年的82%降至2025年的62%,融资余额较峰值下降35%;
约30%散户被迫使用AI工具应对,但量化渗透率仍达18%,技术差距难以弥合。
四、量化交易的高换手率,为增加印花税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政府财政从中获益颇丰
量化交易通过高频策略和计算机程序进行大量交易,显著提高了股票市场的交易量,从而增加了印花税收入。数据显示,2025年前4个月,证券印花税收入达535亿元,同比激增57.8%,其中量化交易的高频策略起到了关键作用。量化交易利用T+0ETF、期指对冲等手段,日均收割散户资金超过20亿元。
面对广大投资者的强烈呼吁,管理层也加强了对量化交易的监管,2025年6月,证监会发布新规强化程序化交易监管(如高频撤单超500次停牌1小时),侧面验证量化对市场公平性的冲击。
在政策收紧的趋势下,机构内卷加剧,量化技术进入“自相残杀”阶段,头部机构通过更快迭代策略收割其他量化基金,从而进一步挤压中小参与者的生存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量化交易已重塑A股盈利分配机制:机构凭借资金规模、算法速度与数据垄断,成为最大获利者;散户则面临“速度战+信息战+心理战”的三重碾压,生存空间持续收缩。监管虽试图平衡市场,但技术代差与资源壁垒使机构主导格局难以逆转。
横向比较美国股市,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量化交易会导致市场交易的不公平,那么,美国股市是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呢?
毋庸置疑,美国股市是全球最大、最完善、最发达的资本市场。量化交易在美股市场中起到了提供流动性、平抑市场波动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机构的竞争优势。
美国股市量化交易的特点:
1、高流动性
美股是全球最大、流动性最高的市场之一,日均交易额常达数千亿美元。这种高流动性使得量化交易能够迅速执行大量交易,而不会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
2、严格监管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异常交易行为有严格的监控和处罚机制,这有助于防止市场操纵和其他不当行为,保护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提供流动性
许多量化策略,如做市商算法,通过高频报价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使得普通投资者的订单能够更快成交。
4、平抑波动
跨市场套利、统计套利等策略有助于消除定价错误,提升市场效率,减少市场波动。
由此可见,当量化交易处于一个成熟、健康,法律法规健全的股票市场下实施,方能够体现出交易的公平和公正,确保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而当前中国股市各项法律法规至今仍未建立健全,尚未达到美国股市这一条件。
笔者认为,在此情况下,机构凭借技术优势成为量化交易的获利者,而散户则沦为AI高频交易下的牺牲品。为了维护市场“三公原则”,保障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证监会应暂停量化交易,待法律法规和各项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后,再适时恢复量化交易。
#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点点赢
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