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起赵云这个名字宏源证券,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起他当年单骑救出幼主阿斗的英勇场面。小说《三国演义》更是用略带夸张的笔触,将赵云描绘成无敌的战神,勇猛无比,令人为之震撼。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读正史,会发现赵云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几乎就止步于这次救阿斗的壮举。之后,刘备似乎对赵云的重视并不如人所想。究竟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赵云出生在东汉末年的冀州常山郡,身形魁梧,容貌威武。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实现抱负时,恰逢东汉末年局势动荡不安,赵云被家乡常山推举,率领义兵投奔当时实力雄厚的公孙瓒,意在抗衡袁绍的势力。
进入公孙瓒麾下,赵云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正是在这里,他遇见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刘备刘玄德。
刘备早年与公孙瓒曾共同拜师于著名学者卢植,因此两人是同门师兄弟。此时,正遭遇挫折的刘备来到公孙瓒处,寻求帮助。
刘备并无意长久依附,他希望招揽天下英雄豪杰,以壮大自身力量,谋划东山再起。而赵云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勇将,赵云也坚信刘备将来必有大成就,远超公孙瓒。
据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云别传》中的记载,两人相见即结下深厚友谊。刘备对赵云一贯礼遇有加,而赵云则坚定地表示愿将毕生之力效忠于刘备。
展开剩余90%不久后,公元191年,刘备奉公孙瓒之命攻打袁绍占据的青州东部(今山东地区)。出征前,刘备请求公孙瓒派出一支骑兵部队,并希望由赵云担任统帅。
公孙瓒麾下兵力众多,且此次任务由他委派给师弟,满足师弟合理要求理所应当,遂应允了这一请求。
由此,赵云正式加入刘备麾下,成为其重要将领。这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刘备来说,是极其关键的助力。
关于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赵云在长坂坡舍身救阿斗的故事家喻户晓,常见于各种影视作品中,是最经典的英雄场面之一。
但实际上,除了长坂坡这次壮举,赵云还曾有一次较少人知晓的救主行动。
那是在刘备胜利赤壁之后,孙权见刘备势力迅速壮大,且甘夫人在两年前去世,便决定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以联姻稳固关系。
这位孙家小妹在正史中无名,但《三国演义》中被称作孙尚香。她性格刚烈,精通武艺,甚至连随侍的侍女都持刀护卫,让刘备感到些许压力。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应益州军政长官刘璋之邀,准备从荆州经三峡进入益州。
刘备清楚与孙夫人的婚姻缺乏感情基础,更多是政治联姻,且潜藏风险,因此此行并未带孙夫人同行。年仅五岁的儿子阿斗因年幼,亦暂留荆州由孙夫人照料。
刘备委托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镇守荆州,并再三叮嘱务必保护好阿斗。
果然,刘备忧虑的情况发生了。
孙权得知刘备行动后愤怒不已。益州同样是孙吴觊觎之地宏源证券,刘备借用南郡入益州让孙权觉得被欺骗。
孙权预感双方关系将破裂,急切想将妹妹接回以免她成为刘备的筹码,遂派船队赴荆州迎回。
孙夫人早盼重返娘家,船到即登船,并带走了阿斗,心里打算将阿斗作为孙吴未来的谈判筹码。
赵云与张飞闻讯后,迅速驾船追赶,成功截住船队,强烈要求交还阿斗。
面对即将爆发的冲突,倔强的孙夫人最终让步,将阿斗交还赵云。阿斗获救后,刘备与孙夫人的婚姻也随之终结,孙夫人此后未曾归来。
除了两次救阿斗的英勇表现,赵云还在汉中之战中施展过“空营计”。他打开营门大开,令曹军误以为设有埋伏,曹军由此退却,反被赵云部队追击。
相比《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真假难辨,赵云的空营计则是历史上的真实战术,助力刘备成功称汉中王。
赵云对蜀汉政权和刘备的贡献显著,他堪称开国元勋,早期就坚定追随刘备。值得一提的是,赵云投奔刘备时并非孤身一人,而是带领一支铁甲骑兵。
而他后来两次扶助幼主,确保了蜀汉君主的稳固继承,为政局稳定发挥关键作用。毕竟,刘备晚年仅有阿斗一子。
若非赵云,阿斗恐沦为人质,蜀汉继承危机或由此爆发,历史轨迹或许将截然不同。
按理说,赵云如此英勇且具智谋,理应获得重用。然而,《三国志》中关于他单独统帅大军的记录不多,这引发了不少人对其能力的疑问。
有人戏称赵云不过是“看家护院”的杂号将军,平时被安排守护家眷、抢粮及镇守后方,鲜有机会参与重大战役。
尤其在讨伐孙吴之战时,关羽、张飞均已去世,刘备却宁可派遣冯习、张南这类无名之辈出战,也不让赵云亲征,继续留守大营。
此外,赵云的官职待遇也远不及其他“五虎上将”。
刘备称汉中王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被升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等高级将领宏源证券,官阶相当,而赵云仍维持翊军将军之职,未获晋升。
之前刘备曾赞叹赵云用“空城计”胆识非凡,但在封赏时却未考虑提拔他,这让后世产生种种揣测。
蜀汉政权内部派系纷争激烈,主要分为三大派:
一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荆州派;
二是迎接刘备入川的东州派;
三是益州本土势力。
荆州派与益州派间矛盾尤为尖锐。
赵云生于冀州常山,非任何派系成员。在当时森严的门阀制度中,赵云没有靠山,势单力薄。
刘备深知这一点,避免将赵云推入政权核心层,免其陷入派系斗争的险境,甚至遭受杀身之祸。
权力争夺中,手腕和策略必不可少,而赵云性格耿直,缺乏这种政治手腕,成为其弱点。
这里有两个体现赵云性格的故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历经千难攻下成都,占领益州大半。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物产丰饶,仓库积累了大量财富。
刘备分配财宝给有功将领,部分将军还要求分得城内房屋和城外土地。
刘备虽有所顾虑,但作为君主,需维持众将士支持,未明确拒绝。
这时,赵云挺身而出,严厉驳斥这种贪婪行为。
他引用霍去病的话说:“匈奴未灭,家不能成。今日曹贼横行,我辈当齐心抗敌,无暇他求。”
他主张应召回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将房屋和土地归还给他们,使其安居乐业,才是长久之计。
刘备采纳其建议,命令依照赵云意见执行。
赵云此言论理充足,政治眼光远大,但也需要极大勇气,毕竟当时众将正期待分田产,赵云的话无疑触动他们利益,招致不少怨恨。
此外,此举也令刘备难以通过分田产激励部下,令其政治愿望受挫。
由此可见,赵云耿直的性格虽有可贵之处,却让他在政治上愈发孤立。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刘备遭遇人生低谷时。张飞、关羽相继去世,孙权单方面破坏盟约,害死关羽。
刘备悲痛欲绝,决定发动讨伐东吴的战争。
连丞相诸葛亮也不敢劝阻,只有赵云挺身而出,直言进谏:
“蜀汉真正的敌人是曹魏,不是孙权。若曹魏被灭,孙权必归顺蜀汉。曹操虽亡,但曹丕篡汉,依旧是大敌。应趁民心尚在,北伐曹魏,切勿转向东吴,战事难速结。”
赵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牢记蜀汉的政治目标,无论是在成都得胜时,还是大意失荆州后。
然而,此言未被怒火中烧的刘备采纳。刘备执意东征,为关羽复仇,最终导致战略失误,自己在白帝城逝世,蜀汉命运陡转。
赵云直谏虽充满政治风险,自古劝谏君主如“犯龙麟”,极易招致杀身之祸。但赵云无惧盛怒,敢于直言,其政治勇气甚至胜过诸葛亮。
有观点认为正因其敢于直言,刘备对他心存芥蒂,未能重用。
如伐吴时,刘备宁愿派冯习、张南等无名将领,也不愿赵云上前线,反而让他留守后方。
刘备对赵云感情复杂,既不甚喜爱,但又极为信任。
亦有学者认为,赵云未受重用是刘备帝王权术的体现,类似唐太宗临终将名将李勣贬边疆,令继任者获恩以稳固统治。
刘备死后,赵云获得提拔,也印证了这一策略。
此外,赵云年龄较刘备年轻,在五虎上将中寿命最长。
纵使未获重用,赵云始终淡泊名利,从未有怨言宏源证券,始终以平和心态面对人生。
发布于: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